福音:【路3:10-18】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你曾到过旷野吗?听到“旷野”这个词,我们或许会首先想到那些广袤无垠、干旱缺水的荒漠,这些地区构成了沙漠大片的地貌,甚至正不断地扩展,我们也可能会勾画出驼队的身影等。如果你没有亲自踏足过这样的旷野,我敢肯定,你一定经历过或感受过某种形式的“旷野”!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各种形式的“旷野”!比如,混凝土构成的城市荒原、意义的荒漠、关系的荒凉,以及其他人为制造的“旷野”等等。
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反思“旷野”这一形象。它或许是我们手中最强有力、甚至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将临期的象征,因为耶稣的直接前驱——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将临期人物——圣若翰洗者,其使命正是从旷野开始。作为司祭匝加利亚的儿子,若翰原本可能会在耶路撒冷——天主子民的礼仪和政治中心——展开他的事工。然而,他却选择回应天主的召唤,来到旷野,并在那里——在约旦河边——召唤众人接受洗礼。
我们今日可能难以想象,当时若翰的出现如何激发了大众的震动。当有人宣告:“有一位先知预报着将来的默西亚!”这消息引发的反应或许如电光般迅速。为什么?因为这位先知的形象——身穿骆驼毛的衣服,站立在旷野中——让人们立刻联想到另一位先知:厄里亚。那位在主前9世纪,为对抗邪恶的依则贝耳王后而不懈捍卫雅威的先知厄里亚,根据虔诚的犹太人信念,将在默西亚来临前归来,召集子民。
而今,这一切似乎真的在若翰身上实现了!许多人亲眼目睹若翰,深信他就是厄里亚。此外,若翰的出现还唤醒了另一层意义:旷野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以色列子民在被天主从埃及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后,必须在旷野中行走四十年,直到他们眼前展现出天主许诺的福地。
现在,人们也必须离开他们所居住的城镇,走入旷野,与若翰相遇,并接受他的洗礼。——还有比这更有力、更直白的悔改与更新的象征吗?
我们今天如何理解“旷野”的意义?唯有将其与我们自身、我们的团体、我们的教会联系起来,才能领悟。多年来,我们是否习惯于依赖那些稳定的教会与团体结构?这些“城镇与村庄”似乎赋予我们一种安全感,让我们确信无论如何教会的计划与活动都会延续下去。然而,我们渐渐意识到,“旷野”的经验正在我们中间变得真实——进堂的教友减少,慕道者减少,修会会士与司铎也在不断地减少……不只是这些,还有家庭破碎,关系中断……一片一片的荒凉在扩展,令许多人心生恐惧。
我们正在庆祝将临期,而将临期是否也意味着走向旷野?在那里,若翰等待着我们,约旦河也等待着我们。我们必须做出抉择:我是否真的相信若翰及其言语?天主是否真的如他所言那样严厉,要分离麦粒与糠秕?抑或若翰有些偏激?我们该如何看待他?
这种疑问不仅存在于当时,也存在于今天。即使今天,仍有若翰式的人物在警告并见证:“天主来了!祂正向我们走来!祂渴望我们为祂预备道路!”天主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或美好真理的总结,祂是真实降临,亲近我们,关注我们!——今天依然有这样的见证者!
耶稣对若翰的信任显而易见。他没有质疑若翰,而是甘愿站在罪人之中,与税吏、士兵、小偷和强盗、怀疑者与好奇者为伍。在这样的群体中,祂从未感到自卑。
今天是“喜乐主日”,一个为圣诞的到来而欢欣的日子。我们如何能真正喜迎圣诞?唯有向内敞开心灵,走向我们的内在旷野——这旷野并不在非洲或沙漠,也不在某个荒废的居住区,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这方面,圣伯尔纳铎这样谈到迎接降临的恩宠:“人啊,你无需横渡海洋,无需穿越云层,也无需翻越高山。我告诉你,无需长途跋涉。你要迎向你的天主,就去你自己那里吧(……)。怀着痛悔的心迎向祂,并以口唇的忏悔迎接祂,好使你能摆脱那可悲的无知的污秽。”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