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主节 圣言分享

日期:2025-02-01 人气:597

福音:【路2:22-40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每年22日,教会庆祝“献主节”(Feast of the Presentation ofthe Lord)。然而,大多数基督信徒对此知之甚少。今年情况有所不同,因为这一节日恰好是在星期天庆祝。这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这一节日的内容和意义。

1. 起源与影响

“献主节”是天主教其中一个最古老的节日,于圣诞节后的第四十日,即22日举行。这一节日的起源可追溯到耶路撒冷,早在公元5世纪便开始庆祝。在公元650年,罗马引入了这一庆祝活动,并逐渐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传播开来。以往,西方教会称这节日为“圣母取洁瞻礼“(Feast of the Purification of Mary),而东方教会称之为“相遇庆典”(Feast of the Meeting of the Lord),但罗马教会也有采用这名称。以往,罗马教会日课夜祷中的圣母颂,从将临期开始便会唱“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直至这天的夜祷止,也标志着圣诞期的结束。1969年礼仪改革后,罗马教会把这节日易名为“献主节”,规定以庆日的等级去庆祝这瞻礼,它与“预报救主降生节”(325日)一起,成为“常年期”内的一个圣诞节庆典。若这天是主日,这庆日可取代原本的常年期主日(按照罗马礼仪规定,关于上主的庆日较常年期主日优先)。

2. 感恩与奉献

按照犹太传统(肋未纪12:2-8),长子出生后,母亲需要等待四十天时间的洁血期,然后往圣殿作奉献。玛利亚和若瑟将婴儿耶稣带到圣殿,他们忠实地遵守了天主的律法。对他们来说,这并非重担,正如犹太人至今所理解的,这是“生命的指引”,如圣咏所言:“求你引导我走上你诫命的途径,因为这条捷径使我非常高兴”(咏119:35)。

在圣殿里,若瑟和玛利亚感谢天主,因天主赐予了他们的首生的男孩。这里体现了犹太宗教精神的核心:最初的、最好的、最宝贵的都归还给天主。就像奉献初熟的果实、初生的牲畜一样,并非将剩余的、自己已经享用的部分奉献给天主。这无疑是表明天主在生活中占据首位的最明确方式。玛利亚和若瑟将耶稣奉献给天主,象征着将耶稣交托给天主的计划与旨意,而非他们自己的期望和设想。天主才是真正的主宰,祂的旨意应当主导一切。

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由1997年起,把每年的献主节定为“世界献身生活日”(World Day for Consecrated Life),献身生活者可在这天重发誓词,通常教区也有特别庆祝,是要我们更加重视度献身生活的人。这些献身生活者像耶稣基督一样,在圣殿内奉献自己给天主,终身投身为主服务,值得我们敬仰。

3. 相遇

在东方,第四世纪时就以“与主相遇”之名开始庆祝这个节日,就是婴儿耶稣在圣殿内与天父及与西默盎和亚纳相遇,他们是代表对亚巴郎的天主保持忠信的人。西默盎和亚纳一生都在等待默西亚,他们期盼、盼望着祂。而如今,他们终于见到了默西亚,见到了为以色列带来救恩的光,见到了普照万民的光。

这不是一次伴随着雷电的显现,而是非常简单的相遇。没有红地毯,也没有隆重的仪式。两位老人只是平凡地在一个孩子面前遇见了他们的天主。天主以人类的形象、仁爱与慈悲走近他们。西默盎和亚纳的漫长期待清晰地表明,我们的救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地期盼、期待和祈求。西默盎和亚纳代表着那些活在期待中的人,象征着那份不让希望熄灭的火焰。

4. 照亮外邦人的光

西默盎从耶稣的父母手中双臂接过祂来,说出了他一生的晚祷,这就是著名的“西默盎圣歌”(我可以平安去了)。他看见了怀中孩子的光,那是照亮万民的真光。

这位年迈的西默盎的话语成为教会今天弥撒举行烛光礼的依据,今天,教会在弥撒前祝圣蜡烛,也要求每人手持蜡烛,如果情况许可,弥撒前可以有蜡烛游行。游行让我们记得,我们都是正在前往天国的旅程中,去与耶稣相遇,因为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曾有一人,名叫若翰,他“不是那光,只是为给那光作证”(若1:8)。在圣诞夜,我们庆祝基督是光。在白冷,上主的光荣通过光明照耀在牧羊人身上。在东方,上主的光照耀在贤士们身上。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耶稣被宣认为“照耀普世的真光”。

耶稣也对我们说:“你们是世界的光!”(玛5:14)关键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成为光的承载者,给予爱,点燃希望,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基督的光照耀四方。无论在哪个地方,凡是跟随基督、以基督的方式生活、思考和行事的人,都会把世界的黑暗照亮。做基督徒就是做光明的使者,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召唤。

5. 迎接基督

在今天弥撒的结束祷告中,天主的使命和祂对世界的计划被这样表述:“上主……祢曾满全西默盎的愿望,使他在见到死亡之前,得以拥抱基督。求你也同样满全我们的心愿,使我们在生活中迎接基督,来日获得永生。”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4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