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6:39-45】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今天的弥撒福音中,耶稣不是以学术讲座的方式来教导我们,祂的话语既不抽象,也不艰涩。祂的教导方式是讲述故事,以生动具体的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这种方式源于犹太拉比的智慧传统,透过日常生活的图像来阐明真理。
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稣使用了三个重要的比喻:瞎子带瞎子,双双掉入坑中;自己眼中的大梁与弟兄眼中的木屑;树木凭其果实被认出。
耶稣当时首先针对法利塞人和经师,对他们的主要指责是:自义与虚伪。他们教导别人天主的话语,却不按照这话语来生活,这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他们将沉重的重担加于别人身上,自己却连一根指头也不愿动,这也是明显的不一致。他们如同瞎子一样,是盲目的向导。
然而,耶稣的话语同样是对祂的门徒说的,祂劝勉门徒们不仅要向他人传报福音,更要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实地见证福音的力量。泰泽团体(Taizé)首位会长罗哲弟兄(FrèreRoger)曾说过:“你当活出你所理解的福音,即使你的理解还很有限!”——但要真实地活出来,使之具体化!不要只会说话,不要只会他人,不要总是自以为是!应当首先践行你所期望他人践行的事,应当首先实践公义与善行!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我们可以察觉,这一切都关乎真诚与信实。我们的言语与行动是否一致,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说话与行动不符时,信誉便受到损害。在我们当今社会的许多层面,甚至在教会内部,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所谓“嘴上宣讲清泉,自己却饮美酒”,这不仅损害了信仰的可信度,更是适得其反。对他人提出严苛的要求,而自己却置身事外,这怎能令人信服?这是不诚实的,因此也就毫无说服力。
今天的福音中最为人熟知的比喻便是“大梁与木屑”:“怎么,你看见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梁,倒不理会呢?”(路6:41)
我们往往对身边的人、家庭成员、同事,甚至对教会、社会政治环境乃至世界局势,都不吝于批评。我们总是像鹰一般敏锐地察觉别人的错误,却对自己的缺失视而不见。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别人眼中的木屑,却无视自己眼中的大梁。因此,我们应当进行真诚的自省,并认真地悔改。我们需要先从自身开始,记住:当我们用一根手指指向他人时,其他三根手指却正指向自己。
批评本身并非被禁止,耶稣自己也从不回避指出错误,祂直接指责法利塞人的自义、骄傲、贪婪与虚伪。我们不能一味地对所有事情听之任之,对错误行为的提醒与纠正有时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表达的方式。正如俗语所说:“山谷回声取决于你的呼喊方式。”我们可以选择用一块湿布粗暴地甩向别人,也可以像递上一件温暖的外衣般,让对方愿意接受真理。
然而,在一切合理的批评与揭露不公义的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先反省自己。我们谁能自夸是完美的?谁从不犯错?世上无完人!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软弱与罪愆,当我们诚心承认自己的过失时,我们对他人的批评就会更具同理心,也会更加温和与谦逊。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三天后便是圣灰礼仪星期三,四旬期即将开始。这是一个特别的时期,提醒并邀请我们首先审视自身,而不是只关注他人的过失。我们应当不是先清扫别人的门前,而是先叩击自己的胸口;不是首先矫正、审判与指责别人,而是先端详、反省与检视自己。
四旬期是一段个人回心转意、悔改自新的时期。而这个意涵在圣灰礼仪中表达得尤为清晰——当我们在众人面前走向前方,领受额上的圣灰时,我们即是在承认与宣告:“我也需要改变,我也需要悔改,我愿意重新开始!”
四旬期的克己与斋戒方式多种多样,是否我们也可以立下这样的志向:在接下来的数周内,尽量避免无谓的评判与指责,特别是那些缺乏爱德的论断呢?换句话说,让我们在这段时期内学习不轻易论断,让我们实践“评判的禁欲”。在上主日的福音中,耶稣说:“你们不要判断,你们也就不受判断!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们要赦免,也就蒙赦免!”(路6:37)
我们在四旬期目标应该是:不屈从于不必要、缺乏爱德的批评!将最终的审判交托给天主!因为祂看得更深,祂洞悉人心,祂了解人的动机与背景。因为“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撒上16:7)。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