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 15:1-3,11-32】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刚才聆听的这个比喻应该叫什么呢?最广为人知的是“浪子回头的比喻”,指的是那位小儿子。他要求分得属于他的家产,勇敢冒险追求自由、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毅然决然地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了异国他乡,挥霍无度,最终落魄到极点——沦落到与猪为伍,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对一个犹太人来说,已经是生活的最低境地了。
然而,最低谷也是转折点、也是上升的机会。他开始反省,决定回头归家。尽管他耗尽了所有的家产,人生也几乎全线崩溃,最后也是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地回到自己的家中,出乎意料的是,他却受到了老父亲热情的接纳。他获得了无条件的宽恕,得到了慷慨的赦免——至少来自他的父亲。父亲一直在盼望着他,从未将他从心中移除。父亲远远地看到他回来,便满怀慈爱地跑向他,张开双臂迎接他,拥抱他,亲吻他。
然而,家中还有一个大儿子,他一直待在家里,规矩而端正。这个大儿子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孩子,也不是让人操心的孩子,而是个模范的儿子,从未走过偏路,从未违背规矩。他勤勉尽责,正直有为。然而,到头来,他似乎也失落了。他对这个弟弟满怀愤怒与嫉妒,不愿意参加为这个“浪子”、这个“失败者”举办的庆祝宴会。他心中的怨气和固执,也让他无法理解父亲对小儿子的爱。他无法接受这种丰盛的慈爱,对父亲的宽恕与接纳感到愤怒。
那么,这个比喻是否可以称为“迷失儿子的比喻”呢?
可是,还有那位父亲,他向两个儿子都敞开怀抱。这位父亲,永远在回家的路上等着自己的孩子,永远向自己的孩子敞开回家的大门,他的慈悲远超一切孩子的过犯。这位父亲,愿意为小儿子打破尊严与传统,奔向那个衣衫褴褛的浪子,以满心喜悦和热情欢迎他,重新赐予他作儿子的尊荣——象征着这一身份的上等的袍子、戒指和鞋子。
这位父亲因着这个以为已死的儿子而喜悦,命人宰杀了一只肥牛犊,举行了庆祝宴会。在这里,没有指责,没有惩罚,没有任何条件,也没有悔罪、考验或补偿的要求。而对于大儿子,他也满怀柔情,劝导他,试图改变他的心,开阔他的视野。
那么,这个比喻是否也可以称为“慈父的比喻”呢?
这个比喻常常被称为“福音中的福音”,因为耶稣在其中描绘了一个独特而宏伟的天主形象。天主是美善的,富于宽恕。没有任何罪过是祂不能赦免的。天主慈悲仁爱,祂一次次给离开了祂的孩子伸出援手,也一次次给予背离了祂的儿女新的开始。是的,天主因一个悔改的罪人比因九十九个自认为无需悔改的义人而更加欢喜。
不论我们如何称呼这个比喻,它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故事,是《新约》中的一颗珍珠。耶稣为什么讲这个比喻?它的背景是什么?耶稣是向谁讲的?
祂的听众是经师和法利塞人。耶稣借着大儿子的形象,描绘了这些自以为义的人。这些人在以色列子民中,对律法和规条的严格遵守高于一切,喜欢以审判者的身份自居,满怀傲慢与轻视,常常对他人指指点点,充满评判与定罪。
耶稣通过这个比喻来回应这些经师和法利塞人对祂与那些被视为“罪人”的人交往的指责。那些被排斥的人,耶稣却与他们接触,甚至和税吏与罪人一起用餐,这在他们眼中是难以接受的,是一种冒犯,是令人愤怒的事情。和福音中的其他场景一样,耶稣没有直接回应他们的指责,而是用一个故事来回应,用比喻引导他们思考。
这个比喻中的情节——一个与猪同住的浪子,象征着极端的不洁,回到家中时却受到了父亲的拥抱与亲吻,毫无前提地恢复了儿子的身份——令经师和法利塞人深感震惊。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恩典:没有任何惩罚、赎罪或悔改的要求,只有一个盛大的宴会在等着浪子。这对于这些经师和法利塞人来说,与大儿子的震惊是一样的。他们无法理解父亲的仁慈,无法接受对弟弟的接纳。
故事的结尾没有揭示大儿子的最终选择。他是否会继续沉浸在愤怒与怨恨中,拒绝参加这场和好的宴会,最终自己成为那个“迷失的儿子”?比喻的结局是开放的,同样开放的还有法利塞人和经师们的反应。而作为听众的今天的我们,同样也被邀请作出回应。
天主的慈父形象依然是一个挑战,祂的行为往往与我们想象的不同,祂的爱与宽恕远超我们人类的理解。天主不仅是慈父,祂也呼唤我们效法祂的慈爱。正如耶稣所说:“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