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圣言分享

日期:2025-04-05 人气:419

福音:【若 8:1-11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从刚才听到的福音中,我们知道:经师和法利塞人给耶稣带来一个在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妇人。这位妇人是正在通奸时被当场抓住的,很明显,这名妇人已犯死罪,按照犹太法律,“梅瑟命令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若 8:5),判决已定,不容置疑,甚至不需审判。然而,通奸岂能独自一人?与这名妇人犯奸淫的男子又在哪里?为何只有这位妇人孤身面对控告她的人?我们暂且不讨论,只把目光集中在耶稣身上。

耶稣似乎此时也陷入了困境,因为他们向耶稣问道:“……可是,你说什么呢?”(若 8:4-5)这是一道陷阱。面对这个陷阱,耶稣会如何应对?若耶稣如同这些经师和法利塞人一样,严厉判决并定这妇人死罪,那么祂所宣讲的天主无限的仁慈与爱,岂不成了空谈?若祂此时说应该宽恕她、释放她,那岂不是明目张胆地违反《梅瑟法律》,公然藐视律法?无论耶稣如何作答,似乎都无法避免落入他们的圈套。

但耶稣识破了他们的诡计,祂的回应出人意料——祂什么也不说,也不展开理论辩论,而是静静地“弯下身去,用指头在地上画字”(若 8:6)。控告者们满怀自信,妇人战栗不安,围观的群众则充满期待,等待着耶稣说话,而祂却在画字!耶稣难道对此事毫无兴趣?还是祂在争取时间?祂的书写是否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那些控告者的狂热形成对比?祂是在让对方思考自己的言行吗?亦或是在尘土中书写他们的罪行?

或许,耶稣的举动暗示了耶肋米亚先知的话:“上主,以色列的希望!凡离弃你的,必要蒙羞;上主,凡远离你的,必被记录在地上,因为他们离弃了活水的泉源”(耶17:13)。无论如何,耶稣将控告者们的注意力引向他们自身,让他们面对自己的内心。然而,他们却不明白,依然固执地逼问。于是,耶稣直起身来,吐露了一句流传千古、意味深长的话:“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吧!”(若 8:7)这句话如同利剑,刺透了控告者们的内心。他们原本是一个强大的控告集体,倚仗人多势众,如今却被耶稣一句话分化开来,每个人都被迫直面自身的软弱。每个人都不得不省察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嫉妒、淫欲、伪善、狂妄、自以为义、幸灾乐祸……他们自认持守法律,严惩罪恶,实则内心充满不洁的念头。倘若他们的隐秘思想被揭露,他们还能自诩为义人吗?

耶稣提醒他们自身的罪愆,谁能自诩无罪?谁能宣称自己从未犯罪?耶稣愿意他们认清自身的真实面目,承认自己并不比这名妇人更圣洁。“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吧!”这句话击中了他们的要害,没有一个人敢举起石头。于是,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年长者先行。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仰赖天主的宽恕与怜悯。

最后,只剩下耶稣与那名妇人独处。圣奥斯定对此评论道:“这是可怜人面对慈悲本身。”此刻,这名妇人已逃脱了世俗的审判,她站在耶稣面前,带着羞愧与悔恨。耶稣温和地问她:“妇人,他们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若 8:10)这个妇人开口说话了,这是她第一次开口说话,带着解脱与惊讶:“主,没有人”(若8:11)。耶稣呢?祂是唯一有资格审判她的人。然而,祂并没有定她的罪,没有指责她,没有重提她的罪过。祂只是平静地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 8:11

亲爱的兄弟姊妹们,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耶稣宣讲与实践的核心:爱的先行!祂不首先追问人的罪过,而是先带来宽恕;祂不要求先补偿、赎罪,而是直接赦免;祂相信这名妇人必会因蒙受的慈悲,而自发地开启新生。这个妇人得到了宽恕,她的罪被涂抹,她的生命被解放。而那些控告者们,只知道握紧手中的石头。耶稣却有一颗怜悯的心,祂给予这名妇人新的生命。

当然,耶稣并不是认同这个妇人的罪过,也没有淡化她犯的罪的严重性。耶稣只是明确要求这个妇人悔改:“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祂没有纵容她的过犯,但祂也没有以暴力、审判、死亡作为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耶稣为她带来了新的开始,她在耶稣身上感受到了天主的慈悲,她的生命得到了更新。

其实,控告者与被控告的妇人都在耶稣身上遇见了天主的慈悲。而耶稣自己,也安然脱离了敌人精心设计的陷阱。这段福音向我们揭示了:不是人的悔改带来天主的宽恕,而是天主的宽恕促成人的悔改;天主的宽恕也不以任何前提条件为基础;因为天主的爱是主动的爱,是先行的爱,是促使人回应的爱;这份爱,召叫我们去爱。

这是爱的呼唤。耶稣深信人性深处的善,祂毫无保留地施予恩宠,不要求任何先决条件。正如教宗方济各在 2025 禧年诏书第7号所说的:“我们需要承认我们的世界存在着无限美善,以免我们陷入被邪恶和暴力淹没的诱惑中。”他邀请我们在时代的标记中认出希望,勇做希望的朝圣者。耶稣就是在今天的福音中给我们罪人新的希望,让我们毫无保留地卸下沉重负担。这不仅在当时令许多法利塞人与经师感到震惊,直至今日,仍是对我们的挑战。

或许,我们更应该效法福音中的耶稣,如同卸下我们的负担一样也卸下别人的负担,更不要因着自己给别人添加负担。少一些对他人的评判,多一些自省、怜悯与爱。记住耶稣的话,“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玛18:33)“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路6:36)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3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