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10:25-37】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在今天的福音中,我们听到了耶稣与一位法学士之间的对话。这位法学士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深刻的问题:“谁是我的近人?”(路10:29)他原是为了试探耶稣,想为自己寻找界限和义务的边界。
耶稣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喻——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然而,耶稣在讲完比喻后,却反转了原本的问题,不再问“谁是你的近人”,而是问:“这三人中,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路10:36)这是一个极富神学深度的转折,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一、近人不是界限,而是相遇
法学士的问题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的:“我该帮助谁?谁配得我称他为近人?”然而耶稣的回答却将视角颠倒,转向那个被强盗打伤、赤裸无助地躺在地上的人。他在经历中认出,谁成了他的近人。
这提醒我们:成为近人,不是由社会身份、宗教种族、律法范围决定的,而是在苦难中、在仁爱中相遇与成全的关系。
爱近人不是一项义务清单,而是一种关系的更新,是爱的目光使两个本来陌生的人彼此成为兄弟。就如同撒玛黎雅人走近伤者,不仅包裹了他的创伤,更使他恢复了尊严与希望。
在这一行为中,耶稣教导我们:我们不是通过帮助他人而使他人成为我们的“近人”,而是在愿意接纳并走近那些需要我们的人时,我们自己成为了真正的“近人”。
二、三种“看见”的灵修反思
耶稣所讲的比喻中的三个人——司祭、肋未人和撒玛黎雅人——都“看见”了伤者,但他们的回应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省察我们的信仰生活。
1. 司祭的“看见”:冷漠的宗教形式
经上说:“有一个司祭在那条路上下来,看了看他,便从旁边走过去。”(路10:31)这是一种表面上的“看见”,却是没有心的看见。他可能因律法的洁净规定而不愿接触伤者,或者他根本看不见那人的苦难在天主眼中的分量。
令人痛心的是,他身为圣经的诠释者,却未能活出圣言的真义。圣经处处强调对弱小者的怜悯,天主的律法也不是为排斥人而设,而是为了爱。
这提醒我们:若我们的信仰只是外表的仪式与规范,却不生出怜悯之心,那么我们虽然“看见”,却走在灵性冷漠之中。
2. 肋未人的“看见”:软弱的恐惧之心
肋未人也“看了看,也从旁边走过去”(路10:32),他也没有停下。他或许明白伤者的需要,也感受到该伸出援手的召唤,但最终却被内心的恐惧与犹豫击败。或许是害怕牵连,或担心自身的能力不足。
这是一种信心的缺乏。他没有信赖天主会在我们踏出慈悲的一步时,赐给我们足够的力量。
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局限而退缩,却忘了,真正的爱德是信德的果实。若我们信赖天主的眷顾,就能放胆去爱。
3. 撒玛黎雅人的“看见”:怜悯的转化之眼
撒玛黎雅人同样“看见”了,但他没有退缩。他被怜悯所触动,靠近那人,为他包扎伤口、照料,并承担他的后续需要(参阅路10:33-35)。
为什么他能做到?也许正因他自己也曾是被排斥的、被视为异类的人。他了解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孤单、什么是无助。他没有否认这些经验,而是将它们带到天主面前,转化为慈悲的源泉。
这正是天主在我们身上工作的方式:祂常常以我们的创伤为起点,使我们成为医治他人之手。
三、天主自己成为我们的“近人”
弟兄姐妹们,这个比喻的深处,其实是耶稣自己生命的写照。祂就是那位“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位从天主而来,却被人弃绝的人。祂亲自走入人类的苦难与罪恶之中,祂被强盗围攻、被钉在十字架上,在最黑暗的时刻,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近人”。
在耶稣身上,我们看到:天主不是站在远方指引我们去爱,而是亲自俯身,在最被遗弃之处,与我们同行。
因此,耶稣转问:“谁是那遭遇强盗者的近人呢?”这不是单纯的道德训诫,而是神圣的召叫:你何时成为天主的近人?是当你不再以律法的安全自居,愿意踏入那令人不安的现实;是当你信赖天主会赐你所需的一切,哪怕你自己感到软弱;是当你在受苦的兄弟姐妹身上,认出那位创造天地、也承受创伤的天主。
“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路10:27)这是通往永生的道路。这条道路,不在书本里,不在高谈阔论里,而是在每日生活中,那些我们选择靠近或视而不见的伤口之中。
愿我们也能在每一次走过耶路撒冷通往耶里哥的路上,在那受创的兄弟身上,看见耶稣,听见召唤,俯身而下——并在那里,真正成为天主的“近人”。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