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10:38-42】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今天我们聆听了关于玛尔大与玛利亚两姊妹的福音(路10:38-42),这是一个既温柔又深刻的片段。耶稣进入朋友家中,却藉着这一家人不同的回应,向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邀请:我们愿意如何接待祂?我们又愿意如何生活我们的信仰?
这段福音常被误解为“行动”与“祈祷”的对立。其实,耶稣不是责备玛尔大的服务,而是邀请她进入一个更深的自由——一个不被焦虑和繁忙支配的心灵状态。
今天的讲道,让我们从三个角度来默想:挑战、服务与临在。
一、挑战:耶稣激起我们内心的不安
耶稣的言语常常是充满挑战的。祂时常打破我们理所当然的思维,甚至动摇我们以为牢不可破的“道德格言”。
玛尔大用心接待耶稣,奔波于厨房与客厅之间。按理说,她所做的是应当的,是传统中最自然的款待之道。但耶稣却“打断”她的逻辑,并称赞玛利亚选择了“更好的一分”。
这对我们是个提醒:我们是否只满足于信仰的“形式”,而没有进入与主的关系的本质?我们是否在忙碌中失去了聆听的心灵?
玛尔大的心意是善的,但她的心已被“许多事物”所扰乱。她虽然事奉主,却已失去了与主的共处。
二、服务:从“恩赐”到“商品化”的世界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将许多原本出于爱和自由的行动,逐渐转变为“有偿服务”。连“接待”、“照顾”、“倾听”这些原本属于亲情、人情的行为,也往往被纳入市场的逻辑。
在许多方面,今天的“款待”已经变成了“服务业”。宾馆、餐饮、旅游、健康照护等领域,用“宾至如归”的语言来包装一种有偿关系。虽然它们或许充满人情味,但其本质是基于交易的。
甚至在教会中,基督徒的爱德行动也越来越依赖“专业人员”。我们固然感恩那些接受专业训练、献身服务的人,但也不能忽略,爱德首先是一份“白白给予”的恩赐,而非商品。
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以“客户”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我们是否忘记了,真正的爱,是不能衡量、不能估价的?就如玛尔大的服务,若没有与主的关系为根基,就容易变成焦虑和不满的来源。
三、临在:玛利亚的“在场”与灵修智慧
玛利亚什么都没有做,除了“坐在主的脚前,听他说话”。她没有奔波张罗,没有忙里忙外,却得到了耶稣的称赞。
但这不是一个“被动的无为”,而是一个充满爱的“临在”。玛利亚将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心灵完完全全地献给耶稣。这种“在场”,不是可以用金钱雇佣的服务,而是深层的交往,是灵魂的对话。
玛利亚的聆听,并不是单向地接收教导,而是一种双向的、自由的互动。正如我们在神学上所相信的那样:耶稣是真人,祂也在与他人相遇中成长。玛利亚给予祂时间、心灵与临在,也让耶稣在人性的旅程中更深地认出自己的使命。
这是今日我们最稀缺的一种关系:无条件地陪伴、纯粹的临在、没有功利目的的交往。
这种临在的恩典是无法购买的。这不是“服务”,更不是“产业”,而是一份深深的恩赐。玛利亚的姿态提醒我们:一切真正的服务,必须由聆听开始;所有有效的行动,必须由关系出发。
结语:玛尔大与玛利亚同样重要,但次序不可颠倒
兄弟姐妹们,玛尔大的服务与玛利亚的聆听,并不是彼此排斥,而是互为补足。教会需要玛尔大的行动,也需要玛利亚的默观。但耶稣要我们先聆听,再服务;先亲近,再行动。
因为若我们未曾坐在主前,就容易只是在为自己做事;若我们不先让主触动我们的心,我们的服务便可能成为焦躁、烦恼,甚至竞争的温床。
今天的福音,不是要我们在“行动”与“默观”之间作抉择,而是要我们回到信仰的本质:我们所能给予最贵重的礼物,不是效率,不是劳力,而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心灵。
愿我们学会在主前停下脚步,如玛利亚般全心聆听,也如玛尔大般热心服务。但让我们永远记得:一切的服务,必须从爱中生出;一切的爱,始于与主的相遇。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