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17: 11-19】
亲爱的主内兄弟姐妹们:“谢谢”——这两个字,我们每天都在说。比如有人替我们开门,我们说“谢谢”;有人对我们有任何帮助,我们都会说“谢谢”。然而,我们也知道,“谢谢”有轻有重。有时是一种礼貌的惯例;有时,却是发自内心深处、带着真诚感动的回应。
一、感恩的奥秘
感恩,是人类生活中最自然、也最神圣的姿态之一。当我们领受善意、得到关怀时,心里自然会升起回馈的冲动。在一个懂得感恩的社会中,人心柔和,彼此尊重;感恩的文化,让生活散发出温暖与光辉。
但是,当“感恩”被当作一种“偿还的货币”时,它就失去了灵魂。当人开始计算:“我付出了多少、应当得到多少感谢”;当人因没有收到足够的感激而感到受伤或怨恨,那样的“感谢”,已经不再自由,而变得沉重。
更危险的是,我们可能把这种心态投射到与天主的关系上。有时我们以为,感谢天主只是宗教义务的一部分——只要祈祷、奉献、参与主日弥撒,就算尽了本分;于是,我们“向天主还了人情”,便回到日常事务中去。
可是,兄弟姐妹们,感恩不是履行义务的“宗教形式”,而是信德的呼吸、爱的回响。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一切,都是恩典。
二、撒玛黎雅人的“回转”
今天的福音讲述了十个癞病人被治愈的故事。似乎重点在“感恩”,但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耶稣所强调的更深一层:“回转”与“光荣天主”。
十个人都被治愈了,但只有那位撒玛黎雅人——一个外邦人,一个“局外人”——在发现自己痊愈之后,立刻回到耶稣面前,俯伏在祂脚前,赞美天主。
耶稣说:“除了这个外邦人,就没有别人回来归光荣于天主吗?”(路17:18)可见,耶稣所赞叹的,不只是礼貌性的“感谢”,而是一个被恩宠触动的灵魂——一个懂得回到源头,承认一切来自天主的心。
那九位犹太人,当然也会感谢天主。他们遵守耶稣的吩咐,“去叫司祭检验”,按照梅瑟法律,履行礼仪上的洁净仪式。他们做的是“正确的”,但却缺少了“惊讶”。他们走在宗教惯例的轨道上,在熟悉的仪式中,也许少了那份对天主恩典的震撼与回响。
而那位撒玛黎雅人不同。他是外人,不熟悉犹太人的礼仪和规矩。正因如此,当他经历治愈时,这件事对他来说完全陌生、震撼、不可思议。他不被礼仪束缚,反而被恩宠唤醒。他回转、俯伏、赞颂——他透过“感谢”进入了“信德”,透过“惊讶”进入了“朝拜”。
这才是福音的核心:感恩不是表面的礼貌,而是灵魂的回归。当一个人真正“回转”,他不只领受了医治,更遇见了救主。
三、从习惯到惊讶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今天的福音不是在责备我们“你们要懂得感恩”;而是在邀请我们重新学习“惊讶”的艺术。
生活中,我们太容易把恩典视为理所当然:健康、空气、家人、信仰、教会……一旦习惯了,就不再惊讶,也不再感动。但天主的恩典,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不断白白赐予”的奇迹。
耶稣今天的问题——“那九个在哪里呢?”(路17:17)——也许就是对我们的提醒:我们是否也像那九个癞病人,只领受恩典,却未曾回到主前?
当我们在祈祷中重新惊讶、重新感动、重新赞颂时,感恩就不再是一种礼节,而是信德的体现。那时,我们不仅感谢天主,更是在感谢中被天主改变。
真正的感恩,使我们进入救恩;真正的惊讶,使我们看见天主的作为;真正的回转,使我们的生命化为赞颂。
四、感恩,使我们重生
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今天,耶稣也在问我们每一个人:“那九个在哪里呢?”你是否愿意像那位撒玛黎雅人一样,在恩典中停下脚步,回到主前,俯伏感恩?
感恩的心,使我们不再只是“被洁净”的人,而成为“被救赎”的人。因为唯有在感恩中,我们重新认识了天主的面容——那位以慈悲包容我们的父。
让我们在今天的圣祭中,把我们的“谢谢”化为信德的告白:主啊,感谢祢治愈我,感谢祢拯救我,感谢祢赐我新的生命。阿们!
分享作者:王若翰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