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是圣灰礼仪瞻礼,四旬期的第一天,天主教会一年一度的斋期从此开始,一直持续到复活节。在当日的弥撒圣道礼仪后,主礼者会祝福圣灰(这些圣灰是由前一年圣枝主日所用的树枝烧制而成),念诵祝福经文,并在灰上洒圣水。随后,主礼者会用蘸有圣灰的拇指在前来领圣灰的神职人员和教友们额上划一个十字,同时念道:“人哪,你要记住,你原来是灰土,将来仍要归于灰土。”(创3:19)
“尘归尘,土归土。”这句古老而深邃的警句,宛如一道穿越时空的光,指引着人类对生死、世界和价值的思索之路,时刻提醒着人们生命的有限性。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任何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基础。柏拉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如果人不能以终为始地考量自己的人生,就可能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圣奥思定曾写道:“人们总是想逃避死亡,却不肯思考如何活得有意义。”死亡不是敌人,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今日的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古罗马有位将军,每次凯旋归来,身旁都跟着一位仆人,低声在他耳边提醒:“记住,你终将死去。”这并非诅咒,而是保持清醒的智慧。

基督徒对于死亡并不悲观,因为死亡并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在他们眼中,生活就是一场通过自我反思、忏悔和奉献走向救赎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会在尘世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尘土的消散之日,正是灵魂进入永恒之时。正因如此,信仰者更珍惜此生,更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爱和生命的意义。
“尘归尘,土归土”,似乎在告诉我们,一切不过虚无。但基督徒的世界里恰恰相反。尘土虽卑微,却因造物主的手而尊贵,赋予每个生命独有的意义和使命。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正是这份“思想”的能力,让我们在尘土之躯里,仍能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向往永恒。
信仰使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精神领域。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人不过是宇宙中微小的存在,但每一个生命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信仰者们在深度上挖掘生命的价值,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意义。

印度的德肋撒修女,被誉为过去100年最伟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她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慈善事业,尤其是在照顾那些贫病交加的患者方面。她不仅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也让自己的信仰在尘世中那些最无人光顾的角落里,开出了永不凋零的花朵。在她去世后,只留下了一双塑料凉鞋和两件旧纱丽,但是全世界都在纪念她。世人眼中一无所有的老太婆,实际上为人类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正如德肋撒修女所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信仰者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爱和慈悲为准则,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信仰的价值。
圣保禄曾说:“若我们只为今生有希望,我们便是世上最可怜的人。”信仰引领下的心灵会超越当下有限的时空,将视野投向更辽阔的永恒。这使人不被短暂的得失所困扰,也不会因苦难而绝望。信仰赋予人的积极性就在于:无论尘世多么短暂、艰难、卑微,都值得用全力去爱、去活、去燃烧。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逐名利,等到年老回首,才发现一切不过浮尘。托尔斯泰晚年曾说:“人若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终究会活成恐惧和空虚。”信仰者的价值观在于,真正的意义来自奉献与爱。正如圣方济各所说:“唯有施予,方能获得;唯有舍弃,才能拥有。”所以,我们看到了无数像德肋撒修女一样,为了他人的福祉,背井离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基督徒,用爱燃烧自己,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

而即便作为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只要你仰望星空,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用爱赋予一切平凡事务以不平凡的意义时,工作、家庭、社交中的种种辛酸苦辣亦会回味甘甜,人就不再是浑浑噩噩的牛马。卸下无往不在的枷锁,才能重获生而自由的人生。而你的生命因此散发出的光与热,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真正的信仰,那就是发自内心的爱。
正如《圣经》所说:“你们的心在哪里,你们的财富也在哪里。”人的真正价值不在积累了多少金钱、权力或荣耀,而在于灵魂是否丰盈,是否有勇气成为光,成为盐,成为彼此的祝福。
尘归尘,土归土,人生不是终局,而是序章。尘土中有企盼,灰烬里有重生。人生的终极答案,不在逃避死亡,而在于正视死亡,向死而生。

今日,不妨再静静地问自己:
如果今日是终点,我是否活得值得?
如果生命是尘土,我是否在尘土中开出了花?
编者:类思

